江苏学子三下乡:筑梦支教,情系藏区

发布者:闵敏发布时间:2022-10-10浏览次数:493

牢记党的使命号召,响应团中央“三下乡”号召,江苏科技大学“助学筑梦”支教团于2022年7月1日跨越3800多公里,从江苏省镇江市远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德庆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五名支教队员在德庆小学和小朋友们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从镇江到拉萨,从古运河畔到雪域高原,从刚开始报名时的心血来潮再到亲自踏上这海拔4000米的日光之城时给孩子们带去知识的一腔热忱。非常有幸我成为了江苏科技大学“助学筑梦”支教团的一员来到德庆中心小学给小朋友们上了近20天的课,这里的孩子善良纯朴,眼睛里透露着澄澈的光芒。虽然这些天的课程并不能让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有质的飞跃,但给他们的心中种上一颗问往更广阔世界的种子,让他们看到皑皑雪山外的世界我已经倍感知足。时光飞逝,随着这次暑期支教接近尾声,我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十多天前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仍有万般不舍,想起孩子们脸上稚嫩的笑容和眼睛里透露着的对知识的渴望,都让我觉得这次的支教活动意义非凡。

一次机缘巧合,我报名参加了本次支教活动,通过层层面试通过后,我的内心怀着期待但也带着忐忑,担心无法适应高反,但又对西藏和西藏的孩子们充满期待。一下火车,当地小学的校长早早等着接我们回学校,还热情的为我们献上哈达。但随着慢慢适应气候,当天夜里,我和团队成员果然是出现了一些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大脑的血管伴随心跳的砰砰声不停颤动,头疼、恶心、发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一名队友高反严重,只能通过不停的吸氧来缓解不适现象,每个人的脸上多了些焦虑,怕自己的身体无法承担接下来的教学安排任务,但是想到孩子们,我们不能辜负了他们的热情。在经过一天的适应后,我的身体逐渐好转,适应高反真的可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真如广大来西藏的旅者所说:“心灵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经过努力休整,第二天我们便走上了讲堂。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同学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颖鑫 供图

这些日子里,我们一起徜徉在语文世界的知识海洋。写作课上,孩子们一篇篇充满童趣的小作文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十年前,让我想到我小时候天真的模样,他们的作文里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对探求世界的渴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当一名军人,为国家驻守边疆!”孩子们用最稚嫩的字体,写出了最美好的希望。朗读课上,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教室里书声朗朗,尽管藏族小朋友的普通话还不是特别的标准,但从努力的神态中可以读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在7月7日那天,我决定把语文融入历史,在七七事变85周年当天,带领孩子们观看历史资料视频,了解七七事变全过程,共同回顾了我国近代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争取民族独立可歌可泣的反侵略史。不忘国耻,缅怀先烈,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的同学在看到视频后流下了泪水,同学们立志报效国家,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最后看到孩子们大声齐读《少年中国说》我只想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愿孩子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大步向未来远航。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支教队员带领同学们齐读《少年中国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颖鑫 供图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全体师生分别前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颖鑫 供图

时间不停流逝,我们终有离别之时,但我相信,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学子将踏上这片土地,给孩子们不断带去新的知识,不断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给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助力西藏繁荣富强。(通讯员 崔永权)

一审编辑:宋姝瑶